审核评估大家谈(教务部)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5-29

受访人:教务部部长 冯晓燕

1. 问:近年来,学校做过几次大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历次修订的重点是什么?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是如何体现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如何体现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

答:2018年以来人才培养方案做过2次大的修订,分别在2018年、2021年。2018年的修订重点是初步推动OBE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主线,各专业从社会需求出发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产出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产出课程体系,确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达到以课程教学与考核支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进而形成“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以“H/M/L”表示支撑强弱关系,2021年的修订重点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落实OBE理念,在2018年“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基础上,细化“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矩阵中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权重,并且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2学分,美育教育必修课程1.5学分,选修课程1学分。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高尚品德、自信气质、务实精神、专业本领’农大风格、农大气派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以“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地方农业特色,探索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为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定位。

为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食品质量与安全、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9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设置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4个专业设置本硕统筹班,着力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同时开设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行政管理、法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英语等7个辅修专业,酿造食品工程、农业数字孪生、农林草系统碳中和管理3个微专业,着力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实施公费农科生,着力开展高素质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类工科专业,着力开展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开设示范性特色学院,聚焦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着力开展行业专门人才培养。其他大部分专业主要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

不同人才培养类型的培养方案中设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各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要求,以人才产出成果为导向,结合培养目标,设置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及素质拓展课程等六个模块构成。通识选修课中设置思想政治与“四史”教育、人文素养与文化传承、艺术鉴赏与审美修养、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七个模块。突出农科特色,同时将劳动教育与美育课程融入其中,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体育教育同时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格局。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践课程学时学分,倒逼课程内容革故鼎新,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引入最新学科发展内容。通过专业教育专家、上级行政部门专家、企业行业专家共同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科学合理的规范性文件,为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2.问:我校在实践教学上有哪些特色?与山西省农科院合署以后,如何拓展和建设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

答:合署改革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积极谋划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教融合,推动农业教育、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教学科研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实际,整合资源,拓展空间,改建了校内现有实践基地,打造了一批校外实践基地,增设了多个示范性特色基地,满足学生课程实践、专业实践、耕读实践、双创实践、社会实践等诸多类型的实践教学需求,实现了基地建设的提质升级。

学校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科研、示范推广集于一体,突出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和特色产业的“三结合”,先后成立了寿阳玉米、晋祠水稻、洪洞小麦等的28个“科技小院”,成为学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林人才的重要载体;学校围绕特优农业发展战略,结合涉农高校科研特色和优势,瞄准我省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先后建立了大同黄花产业研究院、曲沃蔬菜产业研究院等22个产业研究院,每个产业研究院围绕研究对象的全产业链,又联动建设了多个实习基地,形成了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协同配置。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耕读教育的要求,聚焦新农科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学校整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农科教基地、国家农高区等社会资源,依托农民丰收节和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以资源链配置教育链,分三批共建设耕读教育实践基地22个,形成类型多样、形态丰富的耕读教育基地资源;学校贯彻教育部建设示范性特色学院的部署,紧密结合我省农业主导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主动与龙头企业沟通对接,努力寻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建成9个校级示范性特色学院,其中建设有智慧农业学院、设施与智慧园艺产业学院、食醋产业学院、畜牧(平遥牛肉)产业学院等4个示范性特色学院获批省级学院。通过示范性产业学院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截止202312月,学校建有校直属综合性实践基地9个,校内实践场所19个,校外本科共建实践基地共222个,分布在山西省内的的实习基地占校外基地总数的71%以上,外省约占29%,在222个校外实习基地中,其中农林类119个、工学类76个、人文社科类35个(含多学科综合基地),学校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类型多样、功能丰富、内外联动、能满足多专业、多学科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建设体系。

3.问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架构是什么?如何有效运行?是否有专门科室和专职工作人员?

答:学校建设了保障教学质量的三支队伍,分别是: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和学生信息员,从教学指导、督导及学生体验三面来协同促进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受学校统一领导,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农大党字〔202261号)为工作指南及行动纲领,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划、改革等进行研究评议,从源头提供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形成校院二级督导体系,目前校级督导9人,院级督导80余人,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章程》(农大行字〔20224号)为工作指南及行动纲领,通过开展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教师教学考核等工作对本科教育教学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督导。

学生教学信息员86人,来自全校各教学院部,以《山西农业大学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细则(试行)》(教务字[2018]46号)为工作指南,通过随堂听课、观摩实验教学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实践环节、课程设计、考试等教学过程的教学态度与水平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学信息简报》,公众号推文等形式,向师生反馈教学信息等。

教务部设有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职工2人,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同时,承担了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与学校沟通衔接的枢纽。

4.问:学校在确保教材不踩“红线”上做了哪些工作?

答:学校始终把加强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强化制度建设,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学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融合在一起,把教材建设工作放在立德树人的突出地位。修订出台《山西农业大学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实施细则》,作为指导学校教材建设、选用、评价等方面工作的根本性制度执行,确保了教材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在普通本科高校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中共山西农业大学委员会 山西农业大学关于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方案》,方案从总体要求、组织保障、工作原则和工作安排等4个方面对学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

2.强化教材选用管理,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在保证教材选用质量方面,要求教师对所选用教材在使用前进行初步评价,填写《教材选用登记表》。实行系、院(部)、学校三级管理,严格按照教师拟选教材评价、同行专家评价、院(部)核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程序来进行选定。在选用教材时,要求遵循国家统一、凡选必审、质量第一、适宜教学、内容先进、减轻学生负担等原则,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国家、省部级以上的各类规划教材、重点教材和获奖教材。近年来,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课程覆盖率和使用率是“双100%”,选用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已占到教材种类的96%以上,优秀教材和新版教材的使用率逐年提高。

3.强化教材建设与服务,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和特色教材编写。在教材建设的实践中,学校积极组织教师承担教育部和国家级出版社的规划教材编写任务,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和补充教材的教学内容,及时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学校强化对教材建设的环节管理,充分发挥课程组、系(教研室)、学院、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不断强化教材建设的管理和指导,推动教材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入选主编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43部,入选主编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教材24部,入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31部,获批全国农业教育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课程教材建设研究项目6项。2021年,在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项评选中,学校教务部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5.问学校卓越人才培养专业有哪些?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普通专业人才培养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的专业有: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食品质量与安全、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草业科学,其中省级卓越人才实验班改革试点专业9个,校级5个,这些专业以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农林人才为目标,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其他专业相比,人才培养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探索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卓越人才实验班以30人为主,开展小班化,特色化教学,师资力量较强,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突出高阶性与挑战度,设置个性化课程模块,开设学科前沿课。

2)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实践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增加实验、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创新能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创新性实验、创新性课程,创新型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4)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共建课程,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

6.问:近三年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谈一谈我校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的举措和成效?

答:专业建设举措1)强化制度建设。学校着眼新农科建设,持续推进专业供给侧改革,研究制定了《山西农业大学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三年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与内容;制定了《山西农业大学专业建设质量通用标准》,规范本科专业建设质量要求。印发《山西农业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持续对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助,支撑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印发《山西农业大学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加强辅修专业管理建设。印发《山西农业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对微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规范管理。2)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学校把按社会需求办专业作为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前提条件,把落实国家标准作为专业建设的底线要求,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持续改进和提升专业内涵,积极培育专业特色。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新增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生物农药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经济动物学、兽医公共卫生、农业智能装备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生物育种科学、乡村治理等新专业,优化了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撤销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休闲体育、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等本科专业。围绕双碳微专业的建设,建立农业碳中和理论与技术、草畜双碳概论、气候变化与林业碳汇、双碳管理与碳交易等4门微专业课程。新增英语、法学、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辅修专业(学士学位)。3)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夯实专业建设基础,支撑专业建设。

一流专业工作举措与成效:出台《山西农业大学强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以专业提质升级为主要方向,按照“对标一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工作思路,积极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学校对每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投入配套经费 200万元;对每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投入配套经费 100 万。近三年,学校投入一流专业建设经费达4700万元,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14 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19个,占学校专业总数的 48.53%。制定《山西农业大学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率先启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为抓手,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内涵建设。

一流课程工作举措与成效:制定《山西农业大学强化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在经费投入、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保障,着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20202023年,共投入500万元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建设有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2门省级一流课程,26门课程在省内和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在线开放,7门课程入选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典型案例。

7.问:学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措施和成效有哪些?

答: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提升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出台《山西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将线上教学纳入教学工作量,出台《山西农业大学混合式教学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混合式教学要求。

二是提升教师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操作使用水平。学校改造升级一批智慧教室,为信息化教学提供环境硬件支撑,通过轮番进行智慧教室应用培训,围绕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特点,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功能,为广大教师详细解读智慧教室的各项功能、操作方法与使用技巧,展示数字板书、实物展台等功能,介绍课程录制、同步直播等应用场景,加深教师对智慧教室信息化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解与功能挖掘。

三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力水平。以信息化教学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认定,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不断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教学意识。

四是推进课程数字资源建设,推进线上教学平台的应用。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必修课程以课程组为单位均须建设线上教学资源,结合在线学习与混合式学习的特点,重构课程内容、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积极加强教学资源(试题库、案例库、参考资料等)、知识图谱建设,积极开展课程互动,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提升方面获得了以下成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重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催生教学新形态。利用超星、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教学数字化资源,6045门课程开展线上教学资源建设,9门课程开展知识图谱建设工作,12门课程虚拟仿真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可视化、关联化,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与学校智慧教室实现混合式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自主性,利用大数据技术生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自动化生成对学生的测试与评估,提高评价效率,搭建虚拟教研室平台,推动教研方式变革。三年来,立项建设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80门,其中4门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34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6门课程在省内和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在线开放,3个课程案例入选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典型案例,4个课程案例入选“慕课十年典型案例”。

8.问:学校在推进“四新”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答:创新引领“四新”建设。以“四新”建设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农科建设四梁八柱,即采取四大措施八大行动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发挥校院合署改革优势,探索科教协同育人方案。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推进行动、教育交流合作深化行动支撑发展。(2)聚焦构建耕读教育体系,拓展人才培养实践路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动,创新创业教育拓展行动支撑发展。(3)实施专业布局优化调整,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通过涉农专业调整优化行动,通过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行动支撑发展。(4)持续强化课程教材建设,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通过涉农课程建设强化行动,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行动支撑发展。

出台《山西农业大学新农科建设本科教育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农科建设的实施方案》,牵头成立了山西省高校新农科建设联盟,引领山西省新农科研究,组织召开“山西省高校新农科建设推进会”“耕读教育研讨会”,全国47所涉农高校150余人参加,4个项目获批教育部新农科改革实践研究项目,推进新农科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增设10个学科交叉专业,同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创新发展。

9.问:围绕教师能力建设,学校有何具体举措?

答:一是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师培训机制。系统构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三阶递进式教师培养体系,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研讨、专题集训等方式,围绕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课程建设能力、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劳动教育能力、专业建设能力八个维度组织开展各类培训54次,培训教师9481人次。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教师必修书目发放学习,每年组织教师赴国内高水平学校研修,汇编《教师工作手册》帮助教师迅速熟悉教学相关制度与规范,通过教学培训,教师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凝练等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三年来获批319项省级教改项目,获批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名教师被认定为省级教学名师,3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二是形成以教学竞赛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三环联动”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学校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大教学赛事,在比赛过程中形成“赛前、赛中、赛后一体化指导”“师技、师德、师范整体化建设”“制度、平台、资源系统化建设”的“三位一体、三环联动”的以赛促教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三年来,参加校赛人数共计463人次,每年保持至少一名教师被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竞赛,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英语讲课大赛特等奖1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类竞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近两年连续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山西省赛中获优秀组织单位,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共计获奖34项。